大同市考研考点分布:
北岳中学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御河西路(岳翠园-南区西侧约100米),距离约110米。
大同七中坐落于大同市平城区操场城西街与新开北路交叉路口西北约50米处。
大同十中设在大同市城区魏都大道与新建巷交叉口。
大同十一中位于府南街178号。
大同十二中设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十二中(御河西路西120米)。
大同大学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兴云街。
大同一中南校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友谊南街579号。
大同一中北校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柳航里69号。
大同五中设在大同市平城区同泉路1666号。
大同三中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魏都大道繁华商业区。
遵守防疫要求
⒈考生进入考点时须出示当日更新的“健康码”绿码、行程卡、考前14天内《山西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状况监测表》(在山西招生考试网下载,从12月11日开始,考生如实记录个人每日健康体温状况并签名承诺,于12月25日第一场考试时交监考员)。
⒉考前14天内,外省返同考生考试时需持大同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⒉考前14天内,考生健康码异常或出现发热(体温≧37.3℃)、乏力、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及其他身体异常情况,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考生,考试时须携带大同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⒉考前14天内,有国外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旅居史的考生,考试时须提供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或社区出具的解除管控措施告知书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⒋12月11日至12月24日,建议考生不要离晋,在外省的考生提前14天返回省内,并自觉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和防护。在此期间不扎堆、少聚集,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⒌考试疫情防控措施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请考生密切关注“山西招生考试网”(
⒌凡隐瞒病情或者不如实报告发热史、旅行史(旅居史)和接触史等信息,以及拒不配合考场疫情防控工作者,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并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在2025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大同市的考生将有五个考点可选。这五个考点分别是大同七中、大同十中、大同十一中、大同十二中以及大同大学。选择合适的考点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考试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影响到心理状态和备考效率。因此,考生们在准备考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了解考点的具体信息,如交通便利程度、周边住宿情况等,以便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同七中位于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周边生活设施齐全,是许多考生的首选。大同十中则以其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而著称,适合追求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考生。大同十一中则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而受到青睐。大同十二中则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了众多考生。而大同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是追求全面发展的考生的理想选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考生在选择考点时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考生在报名时,通过官方网站或相关教育部门获取最新的考点信息,以便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了解考点的具体位置、交通路线、考场布局、考试安排等详细信息,有助于考生在考试当天保持冷静,发挥出最佳水平。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校园风景
地理位置
学校建设
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煤海之乡山西大同。校园占地面积2292.82亩,建筑面积612605.43平方米,中外文藏书180.19万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2502种,开通7个学术期刊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0435.5万元。基本办学条件均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规定的合格标准,在校生20671余人。多年来,学校立足雁同,服务山西,幅射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善于和精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师资,赢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好评。进入新世纪,学校与时俱进,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紧紧抓住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开拓,自主发展,在坚持师范教育为主、保持师范教育优势和特色的同时,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师范教育,在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确保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2002年7月,按照国家:“调整、共建、合并”的精神,根据山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以及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以雁北师院为主,合并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山西大同大学。现正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校园扩建,努力向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化、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大学跨越迈进。
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合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学科进行结构优化,发展特色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加强相关基础学科建设,发展应用技术学科,推进学科间交叉,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并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形成学科的综合优势。学科建设要依据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对部分新建的或较薄弱的学科要强基固本;对重点发展的学科要加强相关二级学科的建设,以形成学科的支撑和学科群体的优势。2010年前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申报建成10个硕士点。2015年前,硕士点达到15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3个博士点;在此期间将现有的3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并再建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020年硕士点达到20个,博士点达到5个以上;并力争在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方面有所突破。
依托学科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山西省、大同市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把学校建成综合大学的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优势的品牌专业,增设一批社会急需的、有竞争力的、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到2010年,本科专业达到40个左右,2010年达到45个,2020年达到50个。
师资队伍建设 2005年,专任教师总数增至1309人,其中正副教授498人;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到95%以上;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到60%以上。2010年以前,学校每年投资500万元资金用于师资的培训、引进和奖励。2015年到2020年争取培养10-20名省内外知名大师级教师,50-70名教师进入校级学科带头人行列,选拔、培养400-500名有发展潜力的较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水平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蓄科研实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条件。近10年内,要立足现有基础,根据硕士点建设和科技发展要求,相应地建设好20个以上研究所。同时要实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全方位、多渠道地争取国家和省部级教、科研项目,拿出一批有影响的教、科研成果,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力求在科研经费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科研成果及其开发转化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努力实现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奖项的突破。2010年前,年度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2015年达到5000万元以上, 2020年达到1亿元以上。
实验室建设。遵循教学现代化标准,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紧密融合,将实验室划分为基础实验室、生产应用实验室和开发研究实验室,分类建设与管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功能,满足各专业教学实验需求及学校科研实验需求。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至2010年前,在现有的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再建成2至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强化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加强附属和教学医院、实习工厂、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投入,优化实验教学条件,使基础实验课开出率、优秀率达到国家标准,提升实验室开放水平。至2010年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在现有1亿元基础上,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达到2亿元以上。
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图书情报、信息基地和学术交流作用,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中心。逐步完善以计算机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提升馆藏图书数量和质量。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图书馆建设,力争至2010年前,馆藏图书达到300万册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主校区新征用1000亩土地,主要工程项目包括科技大楼、图书大楼、综合教学楼、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设计面积约4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7亿元人民币。所需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贴息、银行贷款、校区土地置换、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新校区建设充分体现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优雅美观、方便实用等人性化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品味和精神格调,为学生提供和谐、理想的学习生活空间。至2015年前,再新增校园用地2500亩,使校园占地达到5000亩。
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观、“学生主体”的教学管理观。实现五个转